鲜女冻龄馆|揭秘油性肌肤

 ◆ 公司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7-24

油性肌肤作为皮肤的一种类型,通常在额头、鼻子、下巴区域表现得较为明显,而颧骨和眼周区域则可能较为干燥。主要表现为油光满面、毛孔粗大、皮肤光泽、痘痘、粉刺等。

油从何处来?

在如何进行之前,可以先了解“油”的问题,皮肤上的油其实就是所谓的“皮脂”,我们面部皮肤表面1cm2有400个以上的皮脂腺,皮脂腺在皮肤表面和毛囊是同一个出口,位于比毛囊浅一点位置。皮肤中的皮脂腺,它们分泌的油脂经毛囊皮脂腺导管到达皮肤表面。经过毛囊时,部分油脂在微生物合成的脂酶作用下,分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,作为皮肤化学屏障的组成部分,发挥保湿等重要的生理作用。某些游离脂肪酸形成的酸性环境,可以抑制一些做生物过度生长,从而帮助维护皮肤的微生态平衡。皮脂对于维护皮肤的正常功能是不可缺的。

皮脂的作用:(1)使皮肤保持柔软、滋润,而不致干燥;(2)维护皮肤屏障功能,避免水分过多流失;(3)动物试验发现皮脂甚至对维持体温都是必要的;(4)维护毛囊的正常功能;(5)皮脂有毛囊相关免疫调节作用;(6)皮脂是体表抗氧化剂的输送工具。

正常的皮脂分泌对于人体皮肤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非常重要,但是因为各种原因,部分人群的皮脂腺分泌旺盛,皮肤呈油性肌肤,过多的油脂会造成皮肤表面油光,容易沾染环境中污染物。同时油性肌肤中很多人因油脂过多积聚在皮肤表面,导致皮肤毛孔堵塞、黑头粉刺、痤疮、脂溢性皮炎、玫瑰痤疮等。面部的颧部表皮厚度较低,有大量的大孔,在这个区域,皮脂分泌多。鼻区漏斗部的皮脂含量较高,皮脂腺的活性较低,表明该区域的皮脂生产性能较高。下巴区域呈现皮脂含量、粗糙度与毛孔和粉刺数量成正比的关系。

影响皮脂分泌的因素?

(一)荷尔蒙/激素

目前的研究认为,皮脂腺主要受雄激素影响。雄激素主要来自性腺,以睾酮等形式存在,睾酮先转化为脱氢表雄酮,而后在皮肤中转化为双氢睾酮(DHT)后发挥作用,在这个转化过程中,5α-还原酶发挥了关键作用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-1( IGF-1),促进皮脂分泌的作用也很强。研究者发现:IGF-1的血清浓度越高,皮脂分泌越多;摄入大量的牛奶及奶制品(酸奶除外)、高糖食物,产生更多的IGF-1,从而促进油脂的分泌。

(二)环境因素

研究也发现,环境温度越高,皮脂腺分泌越活跃。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夏季皮肤偏油,而冬季皮肤偏干;南方人油性皮肤偏多,而北方人则相对较少。对着电脑可能让油脂分泌旺盛,也许是因为电脑屏幕散发的热量累积起来不可小视。温度不仅影响皮脂的分泌速度,还会影响皮脂的成分,当温度降低时,皮脂中的角鲨烷含量会降低。

(三)精神因素

精神因素对皮脂分泌也可能产生影响。在一部分人身上,紧张、激动时皮脂分泌会增,也有学者研究了皮脂分泌量与精神压力之间的关系,发现精神压力对皮脂的影响不明显,但可以加重痤疮。也许人群、地区不同,皮脂的影响因素会有一定差异。

(四)微生物

一些细菌可以促进皮脂的分泌,如痤疮丙酸杆菌和马拉色菌(一种真菌)可以促进皮脂腺细胞分泌皮脂。毛囊虫多的玫瑰痤疮患者,皮肤表面的皮脂水平较低,这可能是因为毛囊虫主要以皮脂为食“。

(五)过度清洁

有一种观点猜测皮肤会在过度清洁皮脂或水分不足时发生“反应性油脂分泌”,因为皮脂在皮肤表面的厚度是一定的,只有分泌到这个厚度才会停止。不过目前这一猜想还没有获得严格的研究证实。

(六)昼夜节律

皮脂的分泌还有昼夜节律性,接近中午的时候,皮脂分泌最旺盛“。

(七)年龄因素

年龄因素也有很大影响,青春期皮脂分泌开始增多,随着年龄增长,皮脂分泌逐渐减少。

(八)饮食影响

饮食中的某些因素,如高糖、高脂肪食物等也影响皮肤的油脂分泌。由上可见,皮脂的分泌既可以受内在因素的影响(如激素水平),也可以受外在因素的影响。皮肤油或不油,可以通过相应的护理,减少皮脂分泌

减少皮肤油光的方法

(一)水油平衡

坚持做三重生态深情,调节水油平衡,温和清洁过多的皮脂,可以明显改善皮肤油亮的外观。

(二)疏通毛孔

坚持做三重生态深情,清除堵塞在毛孔内的油脂、角栓,疏通毛孔,减少皮脂在毛囊中的蓄积,使皮脂顺畅地流到皮肤表面并铺展开,可以减轻毛囊口附近皮肤油亮的情况。

2-深情3.jpg

(三)使用抑制皮脂分泌的护肤品

选择含有调节水油平衡成分的护肤品,如视黄醇、大豆异黄酮、丹参提取物、茶叶提取物(茶多酚)、烟酰胺(维生素B3)、吡哆素(维生素B6)、吡哆素 HCI(盐酸吡哆素)、葡糖酸锌、PCA锌等。

(四)抑制微生物等

某些皮肤细菌繁殖过多的人,不仅有油田问题,还伴有炎症、丘疹、脓疱等问题,这种情况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或护理,可能需要内服或外用抗生素。也可使用一些有抑菌成分的护肤品。

15-清肌净透洁颜泡沫--1.jpg

(六)饮食调节

少肉少油低糖(低血糖指数),避免摄入牛奶及奶制品(酸奶除外);多摄取蔬菜、大豆类食品,多吃含维生素B、维生素 A、胡萝卜素的食物,例如粗粮、胡萝卜、西蓝花等